回忆2024
博士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后,田丰做的第一个项目是多媒体卫星,这是上海市培育起来的一个本土卫星系统。正是在这一研发的过程中,他学到了许多系统性的知识。如今,这一卫星系统已成长为千帆星座系统。前年到去年他又参与到卫星互联网以及一些遥感星座的工作,今年则开始探索批量化生产。目前,他带领的团队已有30余人。
从开始从事卫星网络通信研究,到真正把关键技术送上天进行在轨验证是在2020年左右,这段过程用了三年时间。再到2024年开始进行批量化生产,其中又经历了四年。“我们这个工作是需要深耕的。”田丰说。
回忆过去这一年,田丰最大的感受还是,不断在路上。在他看来,搞研究和搞技术攻关,大多数时间都是平平凡凡去做一些研究。
田丰所研发的星载网络单机就像卫星的“大脑”,承担数据处理、交换等任务。“做单机时,全链路打通的那一刻是最开心的,但更多的时候是10项指标能通过五六项,还有接近一半是没有达到预期的,其实这在我的工作中占了绝大多数。”田丰说道,“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,科研更是如此。但如果科研是一件简简单单就能成功的事,那就要反思这个事情值不值得做了。”
马斯克要做星链,中国也要做属于我们的卫星互联网。田丰说,虽然仍处于破土阶段,“但是最终我们肯定会赶上的”。
“现在的地面通信只覆盖了陆地30%左右的面积,而陆地又只占全球面积的30%,所以全球能覆盖信号的区域只有10%左右。当我们有了卫星网络,就能在任何地方真正实现全球通。”田丰表示,这也将影响到物联网、导航技术、低空经济等不同领域,当卫星互联网不断发展,必将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。
展望2025
中国航天已经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临界点,从传统的高精尖到可以进入大众生活,我们要抓住这个切入点,尽可能把自己积累的成果和技术,用商业化和互联网思维进行快速迭代,形成低成本、高可靠的成果去服务卫星互联网。让中国的航天水平再上一个台阶,为人类文明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。
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/文
来源:青年报